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
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上级部门要求,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健全就业促进机制,完善“招生-培养-就业”联动机制,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,建立供需对接平台,促进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,现将具体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内容说明如下:
1、加强毕业生指导和服务,精准帮扶。
建立毕业生困难群体帮扶机制,就业帮扶采取信息化管理,确保底数清楚,一生一档、责任到人,通过实行“1+3+5”包联、座谈调研、加强指导与服务,经济援助等措施进行重点帮扶。2023届困难群体毕业生累计指导简历人数共计590人,与学生沟通交流1118次,精准提供岗位信息2320个,实现有就业意向的困难群体全员就业。2023年6月,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召开8次调研座谈会,登记136名学生信息,帮助20余名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。2022年,参与省教育厅“宏志助航”计划,培训合格91人。近三年,先后为756名符合条件毕业生申报求职补贴151.2万元。
2、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及应征入伍
制定《华体会体育(中国)hth·官方网站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意见》,在就业网站持续发布各类基层及政策性就业岗位信息,引导毕业生投身基层。自2021年起,累计发布各类基层就业信息1760条。2023年,学校2名毕业生被西藏阿里地区录用,占全省该类计划的五分之一,近三年,累计37名毕业生投身基层地区就业。建立征兵工作奖励机制,以政治责任和担当做好宣传发动及报名体检等工作,先后310名毕业生参军入伍,学校获河北省高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。
3、开展就业市场开拓行动,加大多元供给
制定就业市场开拓方案,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,与校地、校企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。现有就业基地单位130家,共建实习实践基地233家,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。近四年,1700余名毕业生通过就业基地就业,成为高质量就业主渠道;与青县、任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、沧县经开区管委会签订深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战略合作协议,扩大企业联络覆盖面并定期举办招聘活动,提升服务地方能力;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行动,形成书记校长带头引领,院系领导、专任教师、辅导员、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参与、校友支持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体系,近三年,访企拓岗252家,2022年该项活动被学习强国平台报道;成立校系两级师生就业工作专班,提升岗位挖掘潜力。自成立以来,师生专班成功邀请中铁十九局等央企、500强及社会名企来校招聘并成功签约毕业生;依托就业合作单位拓展新企业,形成“水波纹”效应,通过中国电建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一登录入口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荐,累计拓展17家系统内单位。
4、加强就业服务,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
校内就业智慧平台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“嵌入式”对接,与相关部门的网络平台对接联系,信息共享;建立企业资源库,现有企业3886家,年度新增企业信息600余家;2021-2023年,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招聘信息7261篇,累计阅读人数105.98万人,阅读次数207.36万次;通过就业信息网累计提供各类市场性就业工作岗位128930个;使用“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与网上签约平台”,完善实名查询就业状况功能。
优化创新供需对接方式,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会主体作用,组织分层次、分类别、分行业的线上线下校园招聘活动,为企业招聘提供便捷服务,实现企业和毕业生精准对接。2021—2023年,累计举办大型线上线下双选会13场,宣讲会360场,集群招聘会32场,来校招聘单位1919家,提供各类就业岗位128930个。在2023年5月、7月河北省招聘会举办数量排名中,学校位列全省第9名、第4名,在7月13日全省就业推进会中获点名表扬。
5、加强就业指导,深化就业育人
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,列入教学计划,做到有教学大纲、有教材。课程安排38学时,共计2学分。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,开展集体备课、定期听课活动,组建“企业家+杰出校友+优秀导师”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学团队,构建“案例教学、职业测评、发展咨询、模拟就业”四位一体的就业指导平台。成立“明途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”,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赛事、职业咨询辅导等活动。深入推进“企业家大讲堂”、“校友进课堂”、“专家进校园”活动,拓展学生视野,提升职业发展意识,近三年,举办各类讲座活动80余场;开展优秀毕业生事迹征集与宣传,推送事迹材料102篇。
6、建立毕业去向落实登记制度,严格就业统计核查
开展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,依托信息化平台,建立“学生提交、院系审核、学校复核、校系互查”的全程就业统计机制,构建“会议督导、单独督导、摸底调查、定期反馈”的督导机制。严格落实教育部“三不得”、“四不准”就业统计工作要求,及时更新学生就业状态变化数据,确保统计数据精准。2023年7月,在教育部对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结果统计中,我校毕业生去向落实去向一致率为100%。